0
公里0
公里/小時0
公尺0
公尺
(此文章於2014.11.29撰寫)
台北第一水源
昭和 七 年 台北市尹 田端幸三郎 命名為滾水頭
1129 猴崁古圳 滾水頭

陽明書屋 / 廢棄崗亭 / 猴崁福田國小步道 / 猴崁古圳 /
台北第一泉 / 滾水頭 / 大庄古厝地 / 竹子湖 / 青楓步道 / 中正山 / 永春寮步道
喝咖啡 不聊是非 : 14 人

規劃行程 : 北投捷運站 - 小 9 公車 - 陽明山竹子湖
青楓步道 - 中正山 永春寮步道 - 小 6 公車 - 北投站

知性遊 : 飲水思源,
今天來去找 台北第一泉

往陽明書屋 途中 經過 胡宗南 將軍墓
默默路過, 不打擾先人

11月的山徑, 常可見 (木藍) 綻放
木藍 是 藍染的原料
猴崁福田國小步道, 清幽恬靜, 彷彿一條秘徑,

拾階緩步而行, 不急不徐,伴著微風飄送淡淡的青草香

一時興起, 玩起拍拍樂, 來來, 伸出左腳,
擺出 pose. 給我一個最燦爛的笑

一條彷古的小橋, 楓香成蔭, 讓人感覺輕鬆

眼前, 微微枯紅的楓葉, 在陽光下. 柔柔的染上秋天的顏色

踩在楓葉鋪的小橋 , 好似抓住秋天的浪漫
秋天像什麼 ? 一首詩, 一本書, 一段無憂的童話

只要心情愉悅, 怎麼拍, 都覺得很美的,

可能是終年樹蔭遮天, 這條步道長滿青苔

不過, 石板古道, 平緩好走, 小心緩行

猴崁福田國小古道旁,有一 戒嚴時期的廢崗亭
是否曾經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 ? 古老的傳說 ?
領隊發現, 古道旁, 有石塊堆置的石塔
不知有什麼特殊的作用

石塔旁, 有岔路, 左往 陽峰古道, 右往 猴崁古道, 取右行

陽光灑落大地, 我 走在樹蔭之間

順著石板路, 一路緩下,

步下石階, 有著 (猴崁福田國小步道) 標示牌

穿過產業道路, ,就可以找到 猴崁圳

通過產業道路, 再度彎進山徑, 滿地泛黃的落葉, 步上柔軟的地毯,

粉紅色的山茶花的花語 : 克服困難

猴崁水圳古道 沿著水圳 而行
是昔日竹子湖地區 通往北投庄的古路

猴崁古道 滿地枯葉, 林蔭山徑

古道保留著古意, 原始的泥路,

純樸的小徑, 沒有人工的造景, 只有古厝坡坎,
歲月的痕跡留下來古舊的房舍


地圖來源 : 台灣山岳雜誌 雙月刊

繞過百年楓香樹, 直行, 穿過 草山水道

草山水道 就是 台北第一泉

1928-1932 台北設置自來水系統, 台北採用猴崁圳下方的
草山水道 第一水源 :
草山第一水源 位於當時台北州七星郡北投庄的竹子湖
也就是現今竹子湖之南 約一公里, 七星山西側, 標高 541.3 公尺處
從竹子湖往下走 從青春嶺 (玉龍谷) 往上走就可以找到

其水自溪璧中湧出, 原水潔淨甘甜, 隔溪谷面向大屯山南峰
因為大屯火山的關係, 陽明山的水經過硫磺的汙染後, 就不能喝了
山上能喝的水很珍貴, 雖然陽明山水源是在 1927 年設計
翌年4月動工, 並於 1932 年(昭和七年) 3 月興建完成正式啟用
由當時的台北市尹(長) 田端幸三郎 命名為 (滾水頭)

源頭取水井沿山壁建造, 以石砌混凝土造建築物加以保護
至今牢固如初, 壁體以疊石砌成, 屋頂則為鐵筋混凝土造
內部沿山壁以混凝土築造之止水璧及一水井, 側壁上方開一方形通風口
下方有一鐵窗, 外面架有鐵欄杆及鐵百葉窗, 大門有鑄鐵造鐵門兩扇對開
上方壁面題有 (滾水頭) 三字痕跡, 可能原以水泥鑲嵌, 現已脫落或已遭抹掉,
雖然如此, 但第一個水源的取水井則保存良好 並使用中
為何取名 (滾水頭) 台語音三字
因為水湧出來的樣子很像水被燒開, 所以叫為 滾水頭
(資料來源 : 陽明山國家公園官網http://eip.ymsnp.gov.tw/web/library1a.aspx?NLList_ID=422)

謝謝領隊, 帶我們找到 台北第一泉

這一期 12月份的 台灣山岳雜誌 雙月刊 就是介紹 猴崁古圳

走過 滾水頭, 飲水思源

岔路口, 有一棵 百年楓香巨木

知性之旅, 走古道 尋古跡


大庄古厝地, 昔日舊房舍坡坎

古圳小徑旁, 發現一石碑上 刻有 (溯往, 追逝), 語意發人深思

猴崁古圳 原始的水圳, 依地形起伏, 天然的小瀑布, 令人驚艷

蜿蜒的小水圳, 清澈小溪, 涓涓細流,
訴說著純樸的山中歲月

沒有水泥渠道, 不是現代的建材, 就是 就地取材,
取山中小石作護坎

日據時代開闢的灌慨水渠 引上游之水, 灌溉農田

走在蜿蜒圳道上, 隨著水圳, 悠然而行,

經過農田, 茶花園,

走入古圳之中,或是竹林, 或是楓香, 幽靜的林蔭
古意純樸的小徑,

有一塊 (無間道) 的石牌,

好似不久有整理過, 山徑很乾淨,

跨過一條小小的木橋, 說是木橋, 其實只是一枝小小的樹枝

清新小溪, 潺潺水流,沿著水圳而行的步道,
偶而還會有小小的瀑布, 儼然就是一處清幽的秘徑

高低落差不大, 平坦好走,不是壯闊的巍山峻嶺, 也沒有萬馬奔騰的磅礡瀑布
就只是清澈見底的小小溪流, 貫穿村莊的小水圳

走出猴崁古圳, 芒花開滿山徑, 山青水明幽靜靜,

白色的花穗, 隨風輕飄, 翩然搖曳,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 聽不到吵雜的車聲, 有遠離塵囂的心情

伙伴說 :
走過的足跡, 掠過的藍天, 楓葉竹林芒草林野無一不美
yes, 很開心妳喜歡
穿梭在迷人的竹林步道, 竹林參天, 涼意襲人

投票日的午後, 走走古道, 知性小旅行

不用去太遠, 不用花很多時間, 舟車勞累, 坐上捷運公車
三五好友, 就算只是走走陽明山小步道,
接近大自然

聽得見風吹過竹林的聲音

接上石階旁, 有一屋舍遺址

順著山徑, 可以接上 竹子湖步道

陽明山區, 就常可以看到 舊時的房舍遺跡


石板路上, 楓葉鋪滿路徑上


踏過鋪滿楓葉的小徑


竹子湖步道, 田野景色

青楓步道, 往大梯田方向前行,

逆光下的芒花, 又有另一種氛圍, 另一種情緒

這裡, 春天有著滿山滿谷的繡球花海, 之前 來拍過繡球花

青楓步道 是 2014 年新成立的景點

從竹子湖站,開始走, 小橋溪流, 經過花海梯田

今天人潮不多, 天氣晴朗, 走起來就是很輕鬆愉快

提到 竹子湖, 一定會想到的是 鏽球花海 和 海芋田

其實, 除了賞花, 這裡還可接上 中正山步道

越過梯田, 來到一大片的青楓林

接上 竹子湖路, 好似錯過滿眼浪漫的楓香林
只有山徑上掉落滿地枯乾的葉,

接上 竹子湖路, 伙伴們驚然發現, 喔, 我們已經爬升很高了耶
是的, 其實, 山 本來就不難親近
只要你願意, 走出戶外, 你會發現, 山就住在你的心裡

竹子湖中正山環線, 起點在北投的惇敘工商, 路線上有 泉源路, 陽峰古道
青春嶺路, 竹子湖路, 中正山步道,

中正山 原名 彌陀山 , 也叫 十八份山 或 大竿林山
後來才改成 中正山

記得小時候, 住在社子, 假日全家會來北投公園玩,
總會看到遠遠的山上有 (中正) 的 字
那時, 就知道 中正山 是紀念 先總統 蔣中正 先生
將樹木種植排列成 (中正) 的字樣

運動有很多方式, 只要找到自己喜歡的活動,
你喜歡騎單車, 或是 馬拉松
我 喜歡登山 接近自然 就算只是小小的古道

中正山 登山口, 有 2.1 公里, 都是石階, 一路直上

雖然 2.1 k 的石階 走來有些累人, 但, 走就對了
多走幾次, 你就會覺得 2.1 k 一點都不會累,

大頭茶花 : 花朵很容易被風雨打落,
山徑上往往可見潔白的大頭茶花散落一地
大頭茶花, 秋末冬寒時開放, 有著獨特優雅的美麗

偶而擦身而過的陌生人, 也可能會陪你走過一段路的吧

一段溫暖, 小品的小旅行, 因為有你, 回憶更加精彩,

中正山步道 全線都是陡坡石階直上 觀景台, 是訓練腳力的好步道,
上坡當然是比較消耗體力的, 會喘也是很正常, 如果你上氣不接下氣
那就要慢慢走, 多走幾次 就會健步如飛了

中正山步道, 生態很豐富說, 陽明山系的山和步道, 夏天有蝴蝶成群飛舞
冬天賞櫻花, 更是令人讚嘆的喔

這是第2次登頂中正山, 第一次來是在去年寒櫻繽紛的冬季

中正山 共有 3 顆基石
貼在觀景台旁有一顆 北市三角點 no. 10
在階梯旁, 有一顆 直立的 台北市保安林界樁, 和 一顆 土地調查局圖根點

中正山觀景台, 有令人驚艷的無敵山景,

尤其是 黃昏夕照之刻, 陽光灑向山下的台北城
閃 閃 動 人

如果有一天, 你. 再次來到中正山, 請一定記得今天
我們一起走的 猴崁古圳 滾水頭
我要你記得, 我們一起走過的小山徑

或許, 你想知道, 為什麼一定要跟山頂上的石頭拍照
唯有跟基石留下合影
你就一定會記得 我們一起爬的中正山

下山, 走永春寮步道, 也是瘋了一般的石階下下下

趕路 ing, 天黑之前 , 要下到 公車亭

網友介紹 這家不錯吃, 門前常是人聲鼎沸,
究竟好不好吃, 路過, 自己來試看吧
